云門寺位于泉港區涂嶺鎮秀溪村,舊屬泉州府惠安縣十一都添奇鋪小溪鄉,東望天馬山,北倚莆、仙、惠諸山,南臨小溪,西靠云門山。
云門寺的興建,史志可稽自南宋始。其時北方淪陷,宋廷南遷,政治中心南移,泉州府成為南外宗中心,一時高官達貴云集,南北客商穿梭,泉州因之繁榮。涂嶺驛道為南北必經通途,云門寺所在地小溪為泉莆交界處、館舍驛站所在,車馬更是絡繹不絕。紹興五年(1135年),惠安進士、里人江常捐金募地興建禪寺,時稱“小溪云門庵”,又稱“泉州云門庵”,并延請高僧宗杲禪師住持。
宗杲禪師法號大慧,系宋孝宗御賜。大師時年47歲,自長樂南下住持該寺。 據《大慧普覺禪師年譜》載,“泉南給事江公少明創新庵于小溪之上,延師以居……遂領長樂五十三衲子,卷裓此來。四月初一入庵,見今內外度夏者二百人,皆叢林老成!睋段鍩魢澜y》所載,追隨宗杲禪師于云門寺常住的還有晦庵彌光、開善道謙、薦福悟本等知名禪師。高僧住持,縉紳名流紛沓而至,據《年譜》載:“從游士夫,一時名士,如李參政漢老、江給事少明、蔡子應郎中、儲彥倫、李端友、蔡春卿正卿。諸公咨問扣擊,拳拳不倦……”傳為佳話。
南宋末年,元兵南侵,南宋遺臣陸秀夫擁幼主趙昺從福州南撤,義僧據寺抵抗元兵,慘遭破壞。明代,府縣廢寺收田,古剎再次廢棄。清初,擬遷云門寺為清軍駐防之地而未果。清康熙二十年(1687)春,住持如心率徒真程,披荊斬棘,復建寺宇。之后住持明逕率領徒弟真昂、真曉及徒孫通濟等續建各殿堂?滴跷迨迥辏1716),文淵閣大學士、安溪湖頭李光地歸家葬母時,親至禮佛,手書“云門禪寺”匾額,并捐資購田地養院。后寺田遭豪紳侵占,乾隆四十九年(1784),通濟法師移殿舊處重建。至乾隆六十年(1795)后,歲荒而寺業漸廢。嘉慶七年(1802)冬,住持開紛法師倡導,眾鄉紳捐田、捐款,重建寶剎。次年,惠安舉人、浙江紹興府清軍同知陳煥世撰寫“云門寺碑記”,勒石銘記。
民國年間至解放初期,義凱法師住持云門寺,募資于大殿左側修建兩層僧舍,題有“文堰流風” 匾。1953年,寺被晉江地區行署授為重點宗教活動場所!*”期間,寺院被作為學校及加工場、大隊部等,之后荒廢不堪。2002年,區民宗局將其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,暫由村老管理。2010年至今,振仁法師住持該寺,重新規劃,募資重建。
